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整体设想。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严谨、科学的教学策略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们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以下为安徽敏试教育小编为您整理的教案:初中生物教案《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活动方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大量有机物并储存能量,不但满足了绿色植物本身生活的需要,而且还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有机物和能量。而所有生物对于有机物和能量的利用都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因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往往意识不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甚至将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混淆。在课堂中注意时时以动物的呼吸作用作为参照,组织一系列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有关呼吸作用的基础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科学精神;通过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关注现实生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二、教材分析
重点
1.呼吸作用的过程。
2.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难点
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2.通过探究实验,描述植物的呼吸作用。
3.理解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标
1.完成有关呼吸作用的实验,增强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灵活运用实验原理,独立设计、开展探究实验。
3.分析和解决植物的呼吸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2.在实践中大胆思考、勇于创新。
3.认同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 设计意图及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
课前 | 1.准备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装置。 | 上课前1~2天,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备的植物器官如各种蔬菜、水果,放入密闭的容器内,如罐头瓶、塑料袋等,上课时带到实验室。 | 教师备用实验材料,以供上课时教师演示和学生检测选用。 |
复习 | 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 学生根据实验,说出:绿叶在光下制造出有机物──淀粉。 | 引导学生回忆到植物体内的有机物是光合作用制造的。 |
新课 | 绿色植物制造出大量的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 置疑,引出课题。 | |
| 启发学生观察自己手中的植物器官,分析构成这些器官的物质有哪些? 植物体不仅利用有机物构成了本身,还会把这些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消耗。 以PowerPoint形式展示视频:鲸的呼吸。 设疑:植物也有呼吸吗?植物的呼吸与动物的呼吸一样吗? |
学生观察、分析、回答。引出呼吸作用。 | 引导学生说出有机物的用途之一是:用来构建植物体。植物体不仅利用有机物构成了本身,还会把这些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消耗。 |
实验过程 |
1.设疑:动物在呼吸时吸收什么气体?植物与动物一样吗?氧气有什么特性?我们就根据氧气的这一特性来检验。 教师利用准备好的实验装置,找一位同学协助,将燃烧的小木条分别伸入装有煮熟的黄豆种子的乙瓶和装有等量萌发的黄豆种子的甲瓶中。 提问: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我们证明了活的种子吸收氧气,那么,植物的其他器官是否也吸收氧气呢?你打算如何根据这个实验原理进行探究? 教师强调利用现有材料实验的可行性。 2.设疑:动物在呼吸时产生什么气体?植物与动物一样吗? 介绍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简单方法,并指导学生如何检验自己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气体。 出示第二套演示装置: 我们证明了活的种子能产生二氧化碳,那么,植物的其他器官是否也能产生二氧化碳呢?你们打算如何根据这个实验原理进行探究?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利用现有材料实验的可行性。 3、 动物呼出的气体中还有什么成分呢?指导学生自己往玻璃器皿上吹气,观察。 提问:植物呼出的气体中是否也有水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4.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植物呼吸放出二氧化碳和水,那么二氧化碳和水来自何处?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和水来自于植物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 氧气。 氧气可以助燃。 观察现象:小木条在乙瓶中继续燃烧,在甲瓶中熄灭。 分析现象:小木条在甲瓶熄灭是因为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自备的实验材料(放入罐头瓶中的)加以检验。交流实验结果。 二氧化碳。
学生根据前面的实验,提出利用清水将瓶中的气体排出,通入澄清石灰水加以检验。 一名学生操作:去除棉球,将U型管的末端插入澄清石灰水,向漏斗内注入清水。其他人观察现象。分析:萌发的种子也能产生二氧化碳。 (1)用注射器抽取其中气体,注入澄清石灰水; (2)吸管插入塑料袋,并用细线捆住插孔,将其中气体挤入澄清石灰水; 交流实验结果。 得出结论:植物也和动物一样,呼出水蒸气。 氧气。 学生读取甲、乙两瓶的温度,与初始温度相对比,发现甲瓶温度明显上升,分析现象,得出结论:活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有机物分解时释放其中的能量,一部分转化成热能。
|
以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循序渐进。
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植物也和动物一样,需要吸收氧气。
不同小组选用不同的植物器官,得出结论:植物的各个部分呼吸时都吸入氧气。 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的特性”建立感性认识。 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现有条件完成实验。 不同小组选用不同的植物器官,采取不同的方法,得出一致的结论:植物的各个部分呼吸时都能放出二氧化碳。
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能力。
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通过复习原有知识,提出新问题,自然过渡到有机物分解为植物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
利用形象比喻和动画演示的优越性,将学生的理性认识感性化,加深理解,突破难点。 |
小结 |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 学生归纳呼吸作用的定义。 |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 使学生认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
应用 | 6.组织技能训练: | 学生分析讨论,交流: |
启动学生的逻辑思维。 分析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应用,关注现实生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 |
结束 | 播放羽·泉的《深呼吸》,组织学生整理实验用品。 | 学生在音乐声中整理实验用品。 |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缓解紧张情绪,体现人文关怀。 |
五、教学反思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