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你感兴趣的群
安徽教师招聘考试交流
安徽敏试教育小编根据音乐学科大纲的要求,为您整理了小学音乐知识点:汉代相和歌。安徽教师资格网为您提供精彩的教案示范,更多面试资讯欢迎关注敏试教育。
【知识点】
一、产生与发展
(一)产生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相和歌是汉代时期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相和歌也是极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之一,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传统民俗活动等场合。
(二)发展脉络
徒歌(清唱,无伴奏)→但歌(有伴唱而无伴奏)→ 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相和大曲(由“解”、“艳”、“趋”、“乱”四部分构成,歌唱、舞蹈、器乐三种艺术有机结合的综合性歌舞大曲)。
二、曲式结构
相和歌正式乐曲可分为引﹑曲﹑大曲3类。
(一)引:即引子
梁沈约《宋书‧乐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宫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6种。一般没有歌唱﹐仅用笛与弦乐器演奏。
(二)曲:即中小型乐曲﹐大都是声乐曲
一般分为吟叹曲与诸调曲两类。这两类曲的具体特点一时难作定论。据有关文献﹐它们均由若干“解”组成。从歌词来看﹐解相当于段。每一曲的解﹐可多可少﹐没有定规。如《白头吟》为3解﹐《折杨柳行》为4解﹐《怨诗行》为7解。作为声乐曲的相和歌﹐一般由单个的曲组成。个别的由曲与乱联成﹐如瑟调曲《妇病行》。
(三)大曲:即大型乐曲
一般是歌舞曲﹐也有部分声乐曲与器乐合奏曲。一般器乐合奏专称为“但曲”。
三、音调、音律与伴奏乐器
(一)音调
相和歌所用的宫调,主要有瑟调、清调、平调3种,也叫相和三调。与后世所谓“清商三调”相同,简称“三调”。
(二)音律
汉代相和歌的音调特征已很难确知。据现存琴曲中所传汉魏遗音及有关记载来看﹐其音阶形式属新音阶﹐但是清角与变徵﹑清羽与变宫在乐曲中的转换较为突出﹐所谓“声和清侧”(唐赵惟则语)为其主要特征之一。
(三)伴奏乐器
相和歌的伴奏乐队﹐汉时无明确记载。据出土汉画像石与有关文献推测﹐早期有的主要用竽﹑瑟﹐後来则用筝﹑笛﹐或者采用笙﹑箫(排箫)﹑琴﹑瑟﹑筑及节鼓﹑鼓﹑悬鼓等鼓类乐器。
【推荐资料】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安徽敏试教育
回复【面试真题】,查看更多安徽教资面试真题内容